邹彦教授《德勒兹与当代音乐表演研究》讲座综述

时间:2021-12-21浏览:205设置

 2021年12月16日上午10:00,mg4355电子娱乐官网70周年校庆·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64场暨mg4355vip检测中心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音乐美学》专题系列讲座第5场《德勒兹与当代音乐表演研究》于mg4355电子娱乐官网第二教学楼H402教室举行。本场讲座由mg4355电子娱乐官网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mg4355vip检测中心承办,音乐理论系协办,特邀上海mg4355vip检测中心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音乐分析教研室主任邹彦教授主讲。

 讲座起始,邹教授从201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后文简称“肖赛”)《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两个演奏版本谈起。该曲分别由韩国选手Seong-Jin Cho与拉脱维亚选手Georgjs Osokins演奏。二者对同一作品的处理各有不同,对于这两位选手的演奏也令许多人产生了意见分歧。钢琴教育家期望听到规律、完整的作品,而音乐学家则更加关注作品诠释与史学层面的关系。

 之后,邹教授采用第二个案例:肖邦《b小调玛祖卡》(Op.33/4)在不同时期的录音,包括二战前Ossip Gabrilowitsch的录音(1905年,已知最早的录音版本)、Raoul Koczalski的录音(1928年)、二战后Arthur Rubinstein的录音(1965-66年)和Seong-Jin Cho的录音(2015年)。通过对比录音,教授引导出音乐表演研究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有历史依据的演奏”(HIP: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与“主流音乐风格”(MSP:Mainstream performance)。

 MSP的演奏风格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前古典主义时期的商业演出,它导致了音乐功能的一系列变化。20世纪初在早期唱片工业的发展下,为了迎合录音的需要音乐家改变了演奏标准,也影响了现今录制唱片的谨慎,降低了艺术家演奏的自发性。精确的演奏导致了艺术家走进录音室时都做了充分的或是过分的准备,同时人们也对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文本和后来的原典乐谱进行顶礼膜拜。然而大部分作曲家的作品绝非存在于一个版本之中。最后的口传文化、权威的著述(如关于演奏的指导手册和书籍)极大地忽略了表演研究和演奏中听觉的重要性。

 在教授看来,上述无一不是受到了现代性的影响。现代主义者追求绝对,笃信对于世界进行冷静观察之后所得出的客观(科学)知识。它倾向抽象性,倾向以理性为中心,服从权威且等级分明。至此音乐的表演从原本自由、自发的状态,进入到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界域。随后邹教授从历史的横向维度思考当代音乐表演的现状,探讨了音乐表演中的等级。最高等级是作曲家亲笔手稿,第二级是与作曲家相关的人和乐谱,第三级是演奏家与教师。对于现代的作品来讲,作曲家对于作品的标记相当详细,以至于演奏效果相对于单一。

 之后,教授引入吉勒斯·德勒兹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的理论,抛弃等级思维,强调了个体结构和元素。在这种意识下才能更好的理解当代音乐表演现状。在德勒兹与菲利克斯·加塔利的合著《千高原》中,德勒兹区分了层和根茎有关的三条“线”——“克分子线”(循环和二元系统)、“分子线”(穿越于事物之间,非等级的方式组织起来)、“逃逸线”(完全打破,走向一个新兴的其他)。早期录音就宛如“分子线”,无一和多元;二战后肖赛及其他演奏如同“克分子线”,强调权威与等级;HIP在重复与差异中挣扎,类似“逃逸线”。

 肖邦比赛是一个僵化的“克分子线”,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评委均为肖赛获奖者,同时原典乐谱(如National Edition)作为肖邦比赛指定乐谱,获奖者也往往是往届肖赛获奖者的学生。然而肖邦的创作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在各国的教学中都对其创作进行过修改或修订,原本最不应该被等级化的肖邦音乐,在肖赛中成为了僵化的“克分子线”。既有“克分子线”,演奏家等人便会去寻找“逃逸线”。例如Igor Levit演奏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中将和弦演奏成琶音;David Briggs演奏的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中运用非常个性化的方式来处理巴洛克时期的作品。HIP只是其中的一条“逃逸线”,但是对于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例如舒伯特、肖邦、李斯特并不合适。当代所追求的并非是回到古代的HIP,人们无法去复刻古代的社会,乐器也发生了改变。我们需要借着回到古代的方式去探讨一种多样的演奏方式,是对僵化的演奏的挑战、是对权威的挑战。

 乐谱扩大之后也是一种录音。读谱与读书一样是创造性的活动。捕捉乐谱中的信息的方式更是有无尽的可能性。乐谱也仅是走近作品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用符号(记谱)还是用声音(录音)固化的音乐都是一种乐谱,前者给我们留出了想象的空间,需要我们将后者从禁锢的空间中释放。书写乐谱是活态的,有多少个版本、有多少种演奏就有多少种乐谱。

 最后邹教授总结到,从20世纪初的第一批录音至今,肖邦Op.33的录音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这一历史从原本的“游牧”与“无序”逐渐发展到当今僵化的局面,演奏中的雷同无异于文章的抄袭。精确与“规范”建立起的等级已经将肖邦原本洒脱的音乐僵化。德勒兹的理论则可以让我们在这僵化的局面中找到各自的“逃逸线”。音乐之美不在同一,而在多元。判断演奏的标准绝非非黑即白的“二元”,而是没有对立、没有相似,一直在差异中的重复。

 mg4355vip检测中心音乐理论系、键盘系、器乐系等相关教师出席本次讲座。会后老师和同学们与邹彦教授进行了关于演奏的进一步探讨。同学们对于当代演奏有了更加开阔的理解,也谈到在后续的表演中将进行多视角的思考与总结。


陈妍霏撰稿

王刊审定





返回原图
/